您现在所在的位置: 主页 > 廉政文苑 >
于成龙:追寻天理良心   来源:吕梁市纪委监委网站  发布时间:2017-05-18

300多年过去,清代“天下第一廉吏”于成龙处事果敢、不惧强权、心怀百姓的高洁品性,仍深深地影响着当代中国。一如于成龙曾在私塾中朗朗而言:政者,正也。以法治天下,如同廉政的基因、从政的刻度,贯穿于于成龙的仕途始终。

于成龙进入仕途,年近45岁。这并不能说明他才能不济,在八股科场上苦熬。他参加科考很早,崇祯十二年(1639年),22岁的山西永宁人于成龙到省城太原参加乡试,但见考官在考场公然受贿,徇私舞弊。他在考卷上痛陈时弊,直抒胸臆,结果正榜无名,勉强考了个副榜贡生。副榜贡生相当于备取生,不算中举,但可以直接参加会试。资格虽在,名实不符,却影响了于成龙要为天下公平正义和百姓忧乐去说话与奔波。

会试之后,于成龙以父亲年老为借口,辞去做官的机会,回到老家继续储能修身。此后几年,风云变幻,朝代鼎革,于成龙算不上前明遗臣,但他有国家发展的概念和识见,他要参与王朝大断裂之后的社会秩序重建与人类本性引导,而不自拘于满与汉之间的族群纷争。这与单一的民族气节无关,但见一个优秀士子经世致用的襟怀和气度。顺治四年至八年,于成龙到太原崇善寺开办的学校学习四年,不意乡试落榜。此后家中接连变故,兄长老父相继亡故,家境窘困,于成龙只好担起养家重任,但他仍不忘进取,终于在顺治十八年入国子监进修,毕业出仕。

于成龙以明经谒选吏部,由连举人都算不上的最高学历副榜贡生获授广西罗城知县。也就是说,于成龙进入仕途,并没有耀眼的学历背景,遑论进士举人,就是这个副榜贡生还是在前明所得。他虽然得了一个七品县官的实缺,但那时的罗城,离京几千里,还是局势未稳的蛮荒边地。家中窘况,亲朋劝阻,于成龙未必没考虑过,但他毅然离妻别子,勇敢地赴任。

《礼记》有云“大道之行,天下为公”。顾炎武曾言“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”。于成龙出仕之初,便以“心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志,誓勿昧天理良心”为己任,这是他的终极理想,也是他的人生追寻。

《清史稿·于成龙传》中记载:“罗城居万山中,盛瘴疠,民犷悍。方兵后,遍地榛莽,县中居民仅六家,无城郭廨舍。”于成龙上任伊始,寄居于关帝庙中,带病理事,采取“治乱世,用重典”的方法,推行保甲制,缉盗安民,奖励耕种。他在罗城为官三年,通过一系列举措,使罗城摆脱混乱,得到了有效治理,出现了百姓安居乐业的新气象。

于成龙为官初任,就造福一方。两广总督卢光祖以罗城为全省治理的榜样,向朝廷报告:“罗城在深山之间,瑶玲顽悍,成龙洁己爱民,建学宫,创养济院,人事练达,堪称卓异。”

执政为民,只要你全心全意为老百姓服务,你的突出治行,自然会受到百姓的拥戴、上级的重视。于成龙出掌偏地穷县,一无政治靠山,二无经济支持,三无特别文凭,但他的赤诚之心、勤干之才、廉正之风,成就了他堪当重任的良好基础和执政理念。此后,他迁四川合州知州,后为湖广黄州府同知,再擢武昌知府。职务在不断升迁,辖区在不断内移,但他一以贯之的执政成绩依然是有目共睹的。

如果当初于成龙的选择,是继续辞去做官的机会,回到老家来堡村做个私塾先生,洵洵终日,垂垂老矣,而不去生活艰难、盗患丛出的地方受苦,那么中国历史上必然会少了一位以“天理良心”为处世底线的清官廉吏。

关闭